來源:四川中防振興防火玻璃 發布時間:2017-05-03
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,事故風險隨之加大,不僅給勞動者個人與家庭造成極大痛苦與損失,也給國家經濟造成巨大損失,引發不良社會影響甚至威脅社會安全、穩定。因此,探索減少事故損失、挽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途徑,實施科學有效的應急救援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,而在救援過程中,先進裝備的保障和支撐作用愈發重要。
現狀與問題
應急救援需求的增長,客觀上催生了應急救援類裝備,包括應急監測預警裝備、應急通信指揮裝備、應急救援處置裝備、應急安置保障裝備等的發展。目前,我國在應急裝備的制造和研發方面,已經涌現出了一大批專業的生產企業,它們利用自己長期積累的技術及生產優勢,投身應急裝備制造業。
為鼓勵和支持應急產業發展,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》《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(2011-2015年)》對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,發展應急產業均提出了明確要求;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(2006-2020年)》、發改委《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(2011年)》分別將“公共安全”“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”作為重點領域和鼓勵發展產業類別;工信部《關于加強工業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(2009年)》明確提出加快制定應急工業產品相關標準,促進應急工業產品推廣;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在《國家安全生產“十二五”規劃》中,做出了促進安全產業發展,建立國家安全產業基地的規劃。
在政府的大力引導下,企業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、自主品牌和創新性產品為重點,加強應急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建設,應急裝備科技水平逐步提高,新產品開發、新技術應用范圍日益廣泛。廣東、安徽、重慶、浙江等地方政府,結合經濟結構調整、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,將應急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,一批產業基地正在形成。
然而,由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,應急產業起步較晚,大部分應急產品還沒有擺脫低技術含量、低附加值的狀況,特別是大型、關鍵性應急裝備,難以適應應急需要,直接影響了應急處置效果。例如,2014年1月11日,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建塘鎮獨克宗古城大火造成242棟房屋被燒毀,古城內部分文物、唐卡及其他文化藝術品被燒毀,經濟損失無可估量。當地消防官兵雖然在接警1min后就出警,但由于街道狹窄,消防車輛無法進入,消防水源不足,又缺乏與消防車配合的遠程供水裝備,火勢無法得到有效控制,擁有現代化救援裝備的2000余名官兵“望火興嘆”,最后只能運用大型工程機械將木質結構建筑強行拆除,開辟出隔離帶,阻止火勢蔓延,但半座古城最終葬身火海。
發展趨勢分析
我國幅員遼闊、災害頻發,城鄉差異大,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。大城市聚集了龐大的人口、資源、產業,城市受災對象的集中性、城市災害后果的嚴重性和放大性,使應急管理工作任務繁重,而中小城鎮、鄉村往往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、安全保障能力偏低,從而形成我國高風險的城市和不設防的鄉村并存的局面。
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,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、城鎮化、農業現代化道路。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,著力在城鄉規劃、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。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: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,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,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”。
伴隨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、危險源增多,應急救援任務也愈加繁重,若不加以重視,類似“香格里拉古城火災”的悲劇還會重演。發展一種輕量化、高機動性、可實施組合化救援的應急裝備成為服務城鎮化的必然選擇。
此外,大型事故的發生往往伴隨著道路的損毀、交通與通信的阻斷?,F有成套裝備由于體積大、笨重,難以滿足快速運輸要求,且自行駛速度低、通過性差,造成救援人員、裝備、生活物資無法快速到達現場,從而延誤了救援時機。工況的復雜性決定了救援裝備必須具備較高的機動性,即越野性能優越、反應速度快,可以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。
救援裝備到達現場后,由于設施不統一、缺乏生產標準,往往在事故現場呈“多國部隊”化、裝備之間不通用,在具備專業知識的救援力量有限的情況下,關鍵時刻無法形成合力,這就對裝備的標準化和統一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同時要便于開展廣泛培訓、發生故障時可互換、形成較強戰斗力。
因此,我國的應急救援裝備應避免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概念化方向發展的誤區,而應當首先立足于我國幅員遼闊、城鄉差異大的具體國情,著力解決實戰化、大眾化、標準化的問題。標準化,即:實施標準化裝備、規范化操作,有限的應急資源(人員、裝備)最大程度的利用;大眾化,即:最有效的救援是自救、互救,應急知識的社會化普及培訓至關重要;實戰化,即:裝備簡單、易學、可靠、實際,開展實戰演練培訓。